數學X網路X友情

作者 林哲宇、陳景熙、李澤/成功高中

「欸,網路借一下。」  

「開一下啦。」

  這些令人苦惱的問題,總是充斥在擁有行動網路的同學之間,深深困擾著他們。

  在學校,只有少數的學生,手機擁有無線網路,他們經常受人覬覦,總是受到沒有網路的人的苦苦哀求和情感的勒索,要求他們開啟網路分享。但是這些擁有網路的學生,並不是每個人都擁有"吃到飽"的網路,也就是沒有使用流量限制的網路,他們往往只有學生專案裡僅僅5G、3G,乃至於僅1G的數據流量,他們縮衣節食般的小心使用,深怕會超過他們的數據限制,而被迫支付超額使用的高價費用,於此同時,他們必須適度分享他們的網路給沒有網路的同學,以維持他們和同學之間的友誼關係。

  友誼的定義曾經是如此單純,但是在這科技化的年代,友情,已經從午餐的雞腿,演變成了行動網路。為了拯救這些深陷水火之中,徬徨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,在友情和行動網路流量之間做著無限掙扎的同學們,只有透過找出最合適的網路使用,才能夠挽回同儕間的友誼,找回當初最純粹而美好的情誼。

  莎士比亞:「有很多良友,勝於有很多財富。」,友誼像清晨的霧一樣純潔,金錢並不能得到友誼,唯有最真摯的行動網路,可以贏得友情。

  古人有云:"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",在進入這場屬於數據的戰爭前,我們必須先了解敵我,掌握有利情報,才有機會打贏戰爭,成為箇中佼佼者。

  根據國立成功大學、亞洲大學所執行的「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報告」,在平日,學生每天平均會使用75.2分鐘,假日則平均使用266.1分鐘,由此來看,學生每個月的網路使用時間約在72.5X20+266.1X10=4165分鐘,又根據高苑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所執行的「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影響之研究」,學生上網時,花費在遊戲的時間佔25.67%,傳輸訊息的時間佔26.26%,上社群軟體的時間佔11.34%,查資料的時間佔16.42%,看影片的時間佔6.87%,網路購物的時間佔6.57%,下載檔案的時間佔5.97%,值得一提的是,看成人影片的時間佔0.9%。

  進一步,我們實際測量了每項活動所使用的大約流量,得出玩遊戲使用960k/m,傳訊息使用18k/m,社群軟體使用2007k/m,查資料使用683.89k/m,看影片使用30000k/m,購物使用18000k/m,下載檔案使用42000k/m。

  由此,我們可以得出學生每個月約使用4165X(25.67X960+26.26X18+11.34X2007+16.42X683.89+7.77X30000+6.57X18000+5.97X42000)kb,大約等於33.644Gb。

  再者,報告中也提到,學生使用網路的場所,在家裡使用的時間約佔90%,在家裡以外的地方使用的時間約佔10%,假設學生在家裡會選擇使用家裡的wifi網路,則學生每月手機行動網路的使用流量約為3.36G。

  孟子曾經說過:「人之相識,貴在相知,人之相知,貴在知心。」,想要真正的了解周遭的同學朋友,就要了解他們和你借網路的時候,會使用多少的流量,才能做到相知,甚至知心。會被同學們借網路的場所,多在學校和補習班,佔據他們網路使用時間約5%,每月使用流量約為33.644X5%,約為1.68G。

  雖然友情無法估計,但是借網路給朋友的使用流量,和雞腿的價值,卻是可以衡量的。每個人每月1.68G的流量,不禁讓我們開始懷疑:友情,從過去到現在,從午餐的雞腿到行動網路,究竟改變了多少呢?

  電信業者每月5G的方案,需要月繳587元,代表1.68G的流量,價值197元,然而一支單點的炸雞腿,大概要花50元,假設同學一口可以吃掉約1/10的雞腿,代表一個月吃掉的雞腿價值50X30X1/10=150元。

  友情,真的漲價了。不過,就像白米漲價了,飯還是要吃一樣,就算友情漲價了,依然還是我們的生活必需品。

  要想得到別人的友誼,就得先向別人表示友好,網路,便是友好最佳的代名詞,但是,縱使桃花潭水深千尺,還是不及汪倫所使用的網路流量。我們都希望朋友能夠盡情使用網路,但是有限的網路,卻總是讓人在友情和流量之間,做著痛苦的掙扎,究竟在這困難的選擇當中,要如何取捨呢?

  假設同學每個月自己使用網路的流量,呈現常態分布,期望值設在3.4,標準差是1.7,而同學使用別人分享的網路的流量也呈常態分布,期望值設在1.7,並設標準差為1.7。   魯迅曾說:「人生得一知己足矣,斯世當以同懷視之。」如果今天只有借給一個好同學,在5G的方案之下,以常態分布的曲線來看,就有52.3%的機率會超過流量限制


這意味著如果你的目標只是結交一位知己的話,在友情和流量間的取捨,幾乎是對半的機率。如果想要組成三人偶像小團體的話,以常態分布曲線來看,約有14.5%的機率,還能夠維持在流量限制下。


以此來看,有5G流量的同學們能夠順利的從友情和流量中的掙扎中走出,但是他們只能專一的結交一至二位朋友,勉強可以度過擁有同儕陪伴和朋友情誼的美好學生生活。  

至於辦置10G流量的同學,以常態分布圖來看,他們在和一位同學分享的情形下,超出流量的機率幾乎趨近於0%


可以達到最理想的狀態,和同學間產生最完美、純真、單純的友誼。如果和兩位同學分享的話,有97%的機率可以維持在流量限制裡;


如果是分享給三位同學的話,維持在限制的機率是81.1%;


分享給四位同學的話,則有45.4%的機率維持流量;


五位同學分享的情況下,則是13.2%。


由此可見,有10G流量的同學至多只能考慮和5位同學分享,而且他們無法避免在友情和流量間掙扎抉擇的命運,是否要冒那86.8%超過限制的機率分享網路給第5位同學呢?那是屬於他的人生分界點,他的高中生活,將在這個決定中,在兩個平行宇宙中,分成兩個不同的故事。

  友情和流量,永遠都是兩個難分難解的問題,而這些問題,永遠也沒有正確答案。人生處處有著風險,而只有最能評估、計算風險機率,正確做出決定的人,才能順利過著快樂的學生生活──除非你有吃到飽網路。

文豪泰歌爾曾經說過:「我的朋友,你的網路飄蕩在我的心裏,像那海水的低吟之聲,繚繞在靜聽著的松林之間。 」,也許過了許多年,同學們都已經成年,在社會的各個角落使用著他們自己辦的行動網路的時候,他們會突然想起曾經有個同學,大方不吝嗇的借給他們行動網路,那些還停留在心裡的低吟之聲會再次響起,那些學生時代的青春回憶會再次冉冉升起。對了,那個借我網路同學叫什麼名字呢?有點想不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