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廖為寧、張定楷、王妍巽 / 台北市立重慶國中
一、 研究動機
放眼望去是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的稻田映入眼簾,白雲悠閒的在藍天中散步,稻田裡掛滿 一串串金黃色的稻穗,稻穗細細長長的,飽滿的稻穗彎下腰來向我們鞠躬。一陣風掠過,像 我們打了一聲招呼,便稍縱即逝。稻穗扭著腰笑嘻嘻的,好像在歡迎我們的到來。辛棄疾曾 寫道:「稻花香裏說豐年,聽取蛙聲一片。」當時的佳景如今在此重現,在田間大放異彩, 真是感人心脾。
當一名農夫一直是鄭板橋的夢想,所以在鄭板橋寄弟墨書中曾有一段:
「吾家業地雖有三百畝,總是典產,不可久恃。將來須買田二百畝,予兄弟二人,各得 百畝足矣,亦古者一夫受田百畝之義也。若再求多,便是占人產業,莫大罪過。」
意思是指,身為一個正直、清廉的農夫,收入應該只以百畝地的收成為上限,不可再多 加侵占,否則將淪為攫取金錢、汲汲營營的小人。當初在上國文課時,總覺得十分奇怪,一 百畝的地到底能夠收成多少的稻米呢?又能夠賺多少錢呢?憑什麼超過一百畝的收入就是 「莫大罪過」呢?我們這一群生長在都市的「臺北俗」對於農田的收成實在沒有概念,於是 我們便著手進行研究,想探究鄭板橋這段話的合理性。
二、 研究過程
在寄弟墨書一文中,鄭板橋寫到:「農夫上者種地百畝,其次七八十畝,其次五六十畝。」 種種對於農夫的熱忱和欣喜,不禁讓我們懷疑當時的農夫到底能賺多少錢呢?
根據寄弟墨書一文中,鄭板橋在文中提到:「吾家業地三百畝,總是典產,不可久恃。 將來須買田二百畝,予兄弟二人,各得百畝足矣,亦古者一夫受田百畝之義也。若再求多, 便是占人產業,莫大罪過。」他說百畝足矣,那百畝究竟是足?不足?還是超過呢?鄭板橋 的老家在江蘇,根據《日知錄‧卷十》1 文中所載:「吳中之民,有田者什一,為人佃作者十 九。其畝甚窄,而凡溝渠道路皆並其稅於田之中。歲僅秋禾一熟,一畝之收不能至三石,少 者不過一石有餘。」鄭板橋家一年一畝大約可收成兩石,根據羅麗馨女士所發表的論文《廣 西省的米價及米糧流通》2 乾隆二十年 9 月 11 日的通省米價為 0.82~1.62 兩/石。根據以上資 料,可以推算出鄭板橋家一年可收成的稻米量:
平均米價:(1.62+0.82)÷2=1.22 兩/石
∵鄭板橋有 100 畝
∴鄭板橋家一年可收成的稻米量為 200 石
最後在綜合之前的計算可得知鄭板橋家一年可賺:
200×1.22=244 兩/年
一年 244 兩?那是現在的多少錢呢?
康雍乾時期,稻米一石價格約為 1.22 兩。再對比今日的米價(參見表一)由上述資料,可 以依照下列算式推導出康雍乾時期物價:
根據西川米店 3 提供的數據,一升=700 公克,且一石=100 升,所以一石約為 70 公斤
平均米價:(3574+4024)÷2=3799(元/百公斤)
∵鄭板橋家一年可收成的稻米量為 200 石=14000 公斤
∴鄭板橋家一年收入=3799×140=531860 元
鄭板橋一個月收入 531860÷12≒44322 元,而臺灣目前基本薪資為 24000 元/月。所以鄭板 橋的收入其實大約是基本工資的兩倍喲!
三、結論
鄭板橋家一年可賺 224 兩,再對照《欽定大清會典.卷十八》4 所載:「在京文職八旗武 職,一品官百八十兩、二品百五十五兩、三品百三十兩、四品百有五兩、五品八十兩、六品 六十兩、七品四十五兩、八品四十兩,均正從同祿。九品三十三兩、從九品三十一兩。」鄭 板橋家一年的收入大大超過了一品官的俸祿。身為一名農夫,超過一品官的收入,不難發現 鄭板橋的這句話似乎有一些問題。
在鄭板橋的退休生活中,最重要的、也是最期待去做的事情是當一個快樂農夫。但在鄭板橋的思維之中,出現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。根據閔宗殿先生所發表論文《試論清代農業的成就》5,文中提到:「戰國時一人可耕百畝(合 69 市畝),清代一人可耕 12-13 畝(市畝)。
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,是因為前者耕作比較粗放,後者比較精耕細作」從戰國時期到清朝, 經過這一千多年來,科技及耕作技術早已進步許多,以同一塊田來說,清代所能收成的稻米一定是遠遠大於戰國時期的。鄭板橋在寄弟墨書之中,有著這麼一句話:「將來須買田二百畝,予兄弟二人,各得百畝足矣,亦古者一夫受田百畝之義也。」,其中「一夫受田百畝」這句話 是出自於井田制的思想,而最早提及井田制的是《孟子》和《周禮》二書,但是在孟子生存 的戰國時代,和滿清之間一隔就是隔了一千多年。一千多年前戰國時代的思維,放到清朝來 使用是完全不行的,因為當時的人口、氣候、經濟,以及政治的制度和主流思維都和滿清有 所迥異。換言之,鄭板橋用了戰國時代的思想和制度放到清朝來使用,就是一種錯誤。也就 是說,鄭板橋提出「一夫受田百畝」這句話壓根兒就是錯誤的。
所以,鄭板橋並沒有向他書中說的「士」那麼好,也確實在力行後,恐怕有「置多田產」 之虞。我們都相信鄭板橋「勤政愛民」的個性,會導致鄭板橋如此爆發的收入,原來一切問 題是出在於鄭板橋引用錯誤時代的觀念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