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分線萬歲

作者 吳翊齊 / 林口國中

身爲國小籃球隊後衛的我,最喜歡在靠近底線的地方投籃,應該算是我的 幸運位吧!而且一進就是「唰!空心」,爽到不能用爽來形容!每當假日,約同 學去球場 2 對 2、3 對 3 時,都會偷偷跑到空曠的三分底線那一邊,等到傳球直 線通了之後,揮揮手、表示空檔,接到球後,穩穩瞄,不要急,咻——唰,3 分進帳!有些人覺得投三分的命中率低,我卻覺得三分是兩分的一點五倍,得 分豈不大賺?! 

 1970 年代的美國職籃 NBA 是中鋒宰制的王國,例如: Kareem Abdul Jabbar(「天勾」賈霸)。原因是那時 NBA 根本沒有三分線。我無法想像,沒 有三分線,還叫籃球嗎?直到 1979~1980 年的賽季,啊哈!三分線出現了!23 呎 9 吋(約 7.24 公尺)的距離以外投進,皆以三分計算,然而,球員們似乎還 是沒有看到三分線的存在,每場平均也才進 2.8 個三分球而已,相當不像樣。 到了 1994~1995 年賽季,NBA 將三分線距離縮短為 6.7 公尺。傳奇球星 Michael Jordan(麥可·喬登)就發現這個距離很適合他,三分球命中球數從 31 暴增到 111 個。後來 NBA 又把三分線距離拉回來了(如下表一),於是 Jordan 的命中球數也隨之下降。

如果你有看過金州勇士隊的比賽,就知道他們的教練很像老灰仔,白頭 髮,而且從不坐下,但他卻是開啟「小球時代」的關鍵人物:Steve Kerr(史蒂 夫·柯爾)。 

 Steve Kerr 本身正是目前三分命中率最高紀錄的 NBA 球員,高達 45.4%! 意味著他每投兩個三分球、就會投進快要一球,命中率高得驚人!Kerr 退休來 到勇士當教練後,引進小球戰術,所謂「小球戰術」其實是小球員戰術,讓一 個中鋒,帶著幾個三分射手球員打,然後盡量讓射手有空檔出手投球,得分戰 術大部分以三分球為主。之所以稱為「小球員」,是這些三分射手相對比中鋒 個子小。但是,為什麼他要打這種戰術呢? 

我們用數學公式來計算 PPS(每次出手平均得分)來評估每一球的進球效 率 PPS = 進球機率 × 該球得分。 

 一般來說,兩分球的平均命中率大約是 40%~50%(罰球不算),而三分球 的平均命中率大約是 30%~40%,籃下的平均命中率大約是 60%~70%。因此得 出:四成的得分率乘以兩分:(40%~50%)×2(分)= 0.8~1.0 的兩分球平均得分 率,三成的得分率乘以三分:(30%~40%)×3(分)= 0.9~1.2 的三分球平均得分 率,所以由試算可知,兩分球的平均得分率≤三分球的平均得分率。 

圖一:二分球與三分球 PPS 的歷史變化

 三分球在早期到底有多邊緣呢?湖人在 1980 年奪下總冠軍,他們在 1979~1980 賽季總共只投了 100 次三分球,僅命中 20 個,命中率是可憐的 20%。儘管如此,在 1980 年末~1990 年初,遠程投射的頻率增加了。到了 1991 年,聯盟各球隊平均三分出手次數終於超過了「每場球 5 次」。同時命中率也提高到 33.1%,出現了「死亡交叉點」(1991~1992 賽季,該年二分球命中率 48.6%,三分球 PPS =0.993 大於二分球 PPS=0.972) 

 1990 年代中期,NBA 聯盟官方開始注意到過度侵略的防守和得分的減 少,對聯盟產生了負面影響。於是 1994~95 賽季開始前,為了提高得分並增加 收視率,他們把三分線距離從 7.24 公尺縮短成 6.7 公尺,修改規則的結果是全 聯盟的三分球出手數瞬間增加。聯盟內各隊平均三分出手數從 1993~1994 賽季 每場球賽不到 10 次,一下子暴增到隔年每場超過 15 次!三分球命中率也提高 到 36%,1995~1996 賽季中,Dennis Scott(丹尼斯·史考特)投進了創紀錄的 267 記三分球! 

 隨著一年年的過去,三分投籃出手頻率緩慢在增長。近年來,越來越多的 球隊將遠投作為他們進攻戰略的一部分,例如金州勇士隊就以此為主要戰術, 在 2015、2017、2018 三年奪得 NBA 總冠軍。 

 後來三分球確實成為 NBA 球隊的主流戰術。不過,球隊們想要的不只是 「三分球」,而是進攻效率。投球的地方越靠近籃框、命中的機率當然就越 高,然而在過去十年當中,球隊們開始意識到三分球的重要,也就是「長兩分 球」和「三分球」兩者出手距離只差了 0.3 公尺,但是得分卻有 3 分和 2 分的 根本差距,且命中率差距其實並不大。於是為了追求進攻效率,長兩分球開始 慢慢被時代遺忘。 

 這一點同樣也能從數據上看出來:2008~2009 年賽季,在距籃框 16 英呎 (≒4.9m)到三分線的兩分球範圍內,NBA 球員的平均出手率是 22.7%, 2018~2019 年賽季則只有 9.2%。不僅如此,10~16 英呎之間的兩分出手也受到 了影響,從十年前的 11.2%,下降到了本賽季的 9.6%。也就是,中距離兩分正 在慢慢死亡,為了提升進攻效率,用的是更多的三分和籃下進攻。   

表二:二分球與三分球的各重要賽季數據比較

 觀察 2013~2014 年到 2017~2018 年的賽季之間,各位置平均每次出手得分 情況,也可以看出為什麼中距離不受歡迎:籃下的平均每一次出手得分率>1.2

分,兩側三分底角平均得分率是 1.1 分~1.2 分,三分弧頂平均得分率是 1.05 分 ~1.1 分,但是中距離全部低於 0.9 分,甚至<0.85 分。 

 基於三分球的進攻效率,未來十年內,NBA 各球隊一定會不斷鑽研不同的 小球戰術,藉由遠攻進切來增加球隊得分力,讓我們拭目以待吧! 

參考網址: 

圖一:https://71a.xyz/wNykqQ 

表二:https://www.basketball-referenc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