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林毅承、郭宗祐 / 台東縣立東海國中
在午休後的第六節,是一個可以在夢中和周公好好切磋棋藝的時刻,才剛上課一分鐘, 就已經有五、六個人被睡魔給擊敗了,眼睛一閉便倒在桌上,有的睡得太舒適,嘴巴一開便 噴出了口水、餅乾屑...等各種黏稠物,整張桌子有如大雜燴一般充滿了五顏六色的液體,我 拿出了燒杯把這灘『液體』小心翼翼的刮進了杯子,哇!4.7 毫升餒!不知道將這 4.7 毫升 的口水倒下來,能不能倒到垂涎三尺的程度,那垂涎三尺是什麼呢?我們先來暸解一下垂涎 三尺的意思和由來吧!
在漢朝時有個人叫做賈誼,他是個文學家和政論家,受到漢文帝的賞識。
他在曾在《新書.卷四.匈奴》這篇文章中說到,不動用武力就能讓匈奴臣服的神奇方 法。
那就是告訴前來拜訪的匈奴使者,只要願意歸降漢朝的,就給他們一個 Surprise — 宴 會中賜給他們各式各樣、沒吃過的美食,讓其他一起來的人看到了,回國後就會流著口水貪 饞地告訴其他國人,只要歸降就可以吃到一樣的美食呦!
後來「垂涎三尺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出現了,用來形容非常貪饞。也可以用來比喻看見別人 的東西極想據為己有。
三尺在漢朝時大約是 69 公分,所以垂涎三尺的白話文就是看到(或想到)美食,口水流 了 69 公分。這似乎有點不符合邏輯,一般人的口水有這麼多、這麼稠,可以流到 69 公分嗎?
以上的故事似乎有點太久遠了,現在我們來看個離現代比較近的實驗吧!
不過在看實驗之前,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唾液(即口水)的組成和功能。根據統計,人一 天可分泌約 1000~1500 毫升的唾液,唾液是由唾腺所分泌,唾腺包含腮腺、舌下腺與頜下腺 各一對,腮腺位於兩耳前下方,是最大的唾腺,分泌的唾液含水量較高,並有較多的澱粉酶; 舌下腺位於舌頭下方兩側,分泌以黏液為主的唾液;頜下腺位於舌繫帶兩側,分泌的唾液成 分介於上述兩者之間。三對唾腺分別將製造的唾液經由導管送入口腔,共同協助養分的分解, 並潤滑食物方便吞嚥。
所以當我們吃東西時,受器接收到香氣、味道等刺激後,利用感覺神經元將訊息送到腦 幹,再由腦幹發出指令,刺激唾腺分泌大量唾液,有助於食物的消化。某些時候大腦會將食 物的影像和味道連結,形成條件反射,以後只要看到或想起這種食物,便會刺激唾腺分泌唾 液。 作為一種化學溶液,口水可是很複雜的呀!口水含有多種電解質、酵素與化學物質,可 以初步分解澱粉來幫助消化,也具有消毒殺菌的功用。因此口水分泌量與口腔衛生與健康息 息相關,氣候、年齡、甚至飲食習慣都可能影響口水分泌的多寡。
1995 年,渡邊茂先生為了測量小孩子一天可以分泌多少口水,找來了男、女各 15 位 的 5 歲孩子,其中也包括自己的小孩。
實驗中將一天分成三種時間:進食、非進食與睡眠,各自的分泌速率測量方法如下
1.睡眠時段:分泌量少,忽略不計。
2.非進食時段的測量:在每個小孩吞下口水後計時五分鐘,在這五分鐘內小孩將不能進行任 何吞嚥的動作,五分鐘後嘴裡的口水全部吐出來秤重。
3.進食時段的測量:準備了六種常見的食物,讓他們咀嚼米飯、香腸、馬鈴薯泥、餅乾、蘋 果與醃蘿蔔,在感覺可以吞下的時候吐出來,研究者會將食物重新秤重,跟未經咀嚼的食物 原重相比,就能得出他們分泌了多少唾液。
測量完非進食與進食時的口水流量後,再去紀錄兩天中各每個孩子的進食與睡眠時間, 最後便可以計算出小孩每天約可以分泌多少口水。
研究團隊測量出小孩在非進食的時候,口水平均流量為每分鐘 0.26 毫升。進食的時候 則是吃餅乾時分泌最快,約是每分鐘 4.7 毫升,依序則是醃蘿蔔、香腸、麻鈴薯泥和蘋果, 最慢的則是吃米飯時,每分鐘約分泌 2.4 毫升,總平均約為每分鐘分泌 3.6 毫升。
當我們決定做此實驗時,我們找了很多方法來取代「口水」,包含設定溶液的流速、溶 液的黏稠度,但都沒辦法完整的取代口水與其黏稠度。後來我們討論後,訂定了以下實驗步驟:
一、收集口水,判斷是否能從「垂涎三尺」。
二、如果能「垂涎三尺」的話,要花多久時間才能收集呢?
最後我用了 7 毫升,8 公克重的口水完成了這個實驗;另一位夥伴總共用了 6 毫升,7 公克重的口水完成實驗。
雖然 7 毫升就能解決垂涎三尺這件事,但是這些口水是我們事先吐在杯子中收集,然後 再一口氣倒下來,而我花了大概 5 分鐘,才吐出了 5 毫升,所以如果要在 1 分鐘內分泌出 7 毫升的口水是不太可能的,所以要隨時讓口水垂涎三尺是不可能的,要先儲存一段時間,除 非你分泌口水的速率很快。
參考資料來源:
1.『小朋友一天可以流多少口水?」fun 科學-https://pansci.asia/archives/172092